你的文章写得越来越水,大不如前了;这个产品的用户质量越来越差,完全没法看了;朋友圈越来越垃圾,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少了;Apple的发布会越来越无聊了,再也不像乔帮主那会儿每次都有强刺激了……
在IT圈,这样的感慨特别多,而且往往还特别自信:真的,真的今不如昔。然而事实是,你对今的记忆琐碎而具体,对昔的记忆却片段而笼统。就像很多人会觉得当下的生活单调乏味,而从前的生活总是快乐且丰富的,满是珍贵的有趣的回忆。
其实乔布斯亲自主持的产品发布,也不是每次都那么激动人心,每次都将产业推向新高度的。但是,你更容易记住发布iPod、iPhone和iPad那样的历史性时刻,记住从一个档案袋中变戏法一般抽出薄到不可思议的MacBook Air的惊奇瞬间,记住所有那些你想要记住的时刻,但对于大量平淡无奇的历史篇幅,你都选择性地遗忘了——它们缺乏可以让人记住的特质,活该被遗忘。
其实现在让我回忆那些熬夜看乔布斯主持的Apple发布会直播的时光,我印象最深的,反倒不是改变历史的惊喜,或激动人心的创新,而是微博上大量的「失望」、「平淡」、「没有惊喜」、「Apple神话不再」、「白白牺牲了睡眠」之类的抱怨,很多人那时候就是个今不如昔论者。多年以后,发出这些抱怨的人可能自己都不记得他们曾经对Apple和乔布斯的深深的失望,相反他们会把精彩闪光的点串成一串他们自以为连贯的历史。实际上,这种今不如昔只是大脑跟我们玩的一个自欺欺人的游戏而已。
另一种今不如昔论则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信息技术——有了电话我们不再写信,有了数码相机我们失去了在暗房中目睹影像渐渐显现的惊喜,有了MP3我们再也体会不到音乐从旋转的黑胶唱片上汩汩流出的那种感动,有了微信我们不再跟朋友见面,有了电子书我们不再有油墨的芬芳和「读书」这件雅事,有了互联网导致君子之交淡如赞。
孔子时代,书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如果那会儿有了纸质书,孔老夫子是否会嫌弃纸书没有了竹子的清香以及打开竹书时噼噼啪啪的那种醉人的声音和质感?还是他会非常庆幸一部不到4万字的《诗经》终于真的是「一部」而不是「一牛车」?
很多时候,我们留恋的那个昔,并不等于好,只是相对于今的新鲜,昔让自己老成了一种情怀。情怀可以让人显得厚重,显得有内涵,显得不浅薄。可能我是个对现代科技带来的所有变化都有很强适应能力的人,但我并不会因此觉得别人的不适应就是矫情。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心理依赖,一种舍不得,可以理解。
不过我确实觉得,昔不见得必定有更好的质感,但一定有更贵的价格。为了油墨的芬芳,我们不得不砍掉绿色的大树,做成纸,做成书架,同时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书房,去达成汗牛充栋的风雅。你不觉得,这种昔,贵得有点离谱?
我不知道现代科技是否淡化了人际关系当中的人情味,是否弱化了宗族成员之间的连接纽带,是否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短暂易逝,甚至是否让我们变得更加愚蠢。我所知道的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一切,既不更好,也不更坏,所有已经发生的,都注定要发生。就像明天早晨的太阳,不比昨天的更好,也不比昨天的更坏,到点了,它就来了。
今天周末了,你不觉得它比昨天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