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个十足的怪物,一个没有中央、没有权威、没有层级,仅靠一组标准网络协议,就将世界各地不同的网络和设备连接成一个单一逻辑整体,并有效运行的怪物。伟大的中华文化中永远都不可能原创出这样的无领导、无计划、无组织、无纪律、完全自由主义的怪物。这个后来被称为互联网的东西,它最初的思想火花,绝不可能诞生于被集权主义浸淫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之中,它惟一可能的来源只能是平等的灵魂和自由的意志。
我们奉行拿来主义,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待我们不懂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时,不少人信中医,相信世界是有机联系,相生相克的,但对待外来的东西,我们从来都不认为自由、平等和民主其实是互联网天然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不不,我们不要「整体」,我们只要有效成分。所以我们打开窗户,放苍蝇进来,把新鲜空气关在外面。自由、平等这些糟粕,有害于中国人的敏感体质。
这就好比说原生Android并不适合中国人,我们必须把Android「汉化」成MIUI、EmotionUI和Smartisan OS等不同的版本,以适应我们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现实。
今天的网民可能多数都不知道,上世纪末曾出现过一个高举「挑战互联网」大旗的中国人自己的网络——中国C网。按照中国C网的构想,这个民族网络有效避免了互联网的所有弊端,分层分级,可管可控,安全有序,完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君臣父子的文明传承。不过很可惜,由于运营中国C网的企业发生激烈内斗,该网络未能实现打败互联网的宏伟愿望,以致今天我们不得不继续用着粗鄙简陋一身臭毛病的互联网。
有人问我,中国互联网公司最突出、最强大的能力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运营能力。或者说,中国人对互联网最杰出最具创造性的汉化,就是为互联网添加了强大的中国式运营能力。
大概四年前,豆瓣CEO杨勃曾说,豆瓣的社区运营,就是「不运营」,需要运营的事情通过产品手段实现:
豆瓣社区里面通常意义上运营想做的事情我们都是用产品手段来表达的,比如说我如果解决一些问题,要想做一些引导,推动一些事情,我们都通过把一个按纽从上面移到下面,用这样的方式实现,而不是说,找些人来做社区运营。因为社区首页都是算法自动算出来的,我们从来不在社区里面做话题或者是炒作的事情,所以我们社区其实没有编辑,到现在一个都没有。
你看,豆瓣的不运营理念相当不中国,而且,由于豆瓣的趋于沉寂,「不运营」的运营理念似乎失去了其并未有过的光泽。在中国,运营不但是一个文化选择,还是一个经济选择。互联网行业在中国属于劳动力密集行业,如果你的公司没有成千上万人,你肯定没能好好利用「中国优势」。或许最初,用人来解决产品和服务与用户交互的问题,是最快捷、最省钱的办法,慢慢地,运营被中国互联网公司运用得越来越纯熟,越来越老道,已臻化境。从此,运营不再是一种手段,它已升华为中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与不运营的豆瓣日趋沉寂不同,强运营的代表淘宝,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让运营能力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一种基本能力,甚至,强有力的运营和密密麻麻的网站首页一起,成为独特的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每次打开淘宝首页,就像打开了一个人声鼎沸的澡堂子,你仿佛听到一个女声在其中尖叫着:五折!五折!
这正是最令我困惑的事情。中华文化最讲究含蓄,空灵,留白,若有若无,意境深远,怎么到了互联网时代,变得这么密集、迫切、露骨、不容喘息?反倒是美国那些网站,好像传承了更多中华神韵,比如Google的极简首页。当年新浪定下了密不透风的首页标准之后,不断被后来者发扬光大,连电商网站也走向了又臭又长密不透风。密不透风的网站,是中国汉化互联网的另一大成就,在「汉化互联网20周年成就展」上,它一定占据了很大的一个展位。我知道,密不透风的网站首页带来了更多的「可运营」资源,更多的可运营资源带来了更多的营收机会。
记得有人曾在知乎提问,为什么美国亚马逊的首页没有淘宝首页这么多活动?答案很简单,亚马逊尽管已有22岁高龄,技术也相当了得,但和中国的阿里巴巴比,它还没窥得运营的堂奥。
有时候,我怀疑我们的文化中或许存在某种推崇低智甚至反智的传统,这种传统以讥讽、诋毁知识和智力为乐,这种传统将某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当成智慧,这种传统崇尚以低智的方式解决问题,即使在高智商的人群中,所以那些低智甚至反智的传言总能得到广泛传播。
比如有个传言说,联合利华有条香皂生产线,常常有包装盒没装入香皂,为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利华让一个博士后带领十几个人攻关,花了几十万,运用了各种复杂技术终于搞定。而一家中国乡镇企业购买了同样的生产线,只花90块钱买了台电风扇,就完美解决了空香皂盒的问题。
另一个传言说,美国人花了数十亿美元,十年时间,终于研究出能在微重力的太空环境写字的笔。苏联人的解决方案差点把美国人气死——他们用铅笔。
这类传言的流行,或多或少反映了普遍存在的反智主义的现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倍受推崇的往往不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而是运营点子,是执行力。
很多年前,时任Google反垃圾团队负责人的Matt Cutts在解释Google如何处理搜索结果中的垃圾站点时,如此表示:
我们也可能人工处理一个确认了的垃圾网站。这个过程显然要快得多,但它并不是一个健全的方法。我们更愿意使用算法改善我们的搜索质量。
好在,不是所有互联网产品都把运营放到产品和技术之上。比如很多人会习惯性地问:为什么微信不做公众号导航?多自然、多顺理成章的事啊,哪怕是热门公众号排行榜也成啊。不管有多少资深人士出谋划策,苦心规劝,微信初心未改,不为所动。我有时候觉得,杨勃的「不运营」,说的其实是平台中立,是对平台恪守本分的坚持,是技术公司对技术的尊重。而不运营思想的最佳实践者,可能是微信。这源于微信团队的坚固的价值观,如果换个团队,微信一定不是今天这样。
或许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微信对于构建围墙花园也有着特别的痴迷。几年前我还驳斥「Web已死」的观点(点击「阅读原文」可访问),现在我不得不相信,Web正在被微信杀死,原来我在我的博文中可以插入大量外部链接,现在在微信写公号,文章正文不再被允许插入任何外部链接。微信对秩序、纯净、可控的偏执,近乎走火入魔。我觉得,这还是一种「汉化」。
我管你,约束你,限制你,全都是为你好,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爱主义,从官员到企业,都喜欢扮演父亲的角色。父母官喜欢给你的电脑装「绿坝」,父母企业则喜欢为你营造纯洁环境。
不过,我所说的这些汉化,跟在互联网上立起界碑宣示主权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后者正在把一个更强大的中国C网,建立在互联网上。我们正在从汉化时代,步入原创时代。
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